close

2017杭州考古新發現:我們就是喝西湖水長大的

年底到瞭,各種盤點開始瞭,考古圈也不例外。12月12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年一度的大盤點首先來瞭。

先來看個數據:截至11月中旬,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考古項目47項(註:大杭州的概念,包括區縣)。其中考古調查1項,勘探38項,發掘8項。調查面積8平方公裡,勘探面積近110萬平方米,發掘總面積11650平方米。緊急處理突發事件4起。發掘墓葬88座,出土文物標本3050件(套)。

雖然今年的考古發現不算多,但重量級的不少,專傢重點選出瞭5項,也現場曬瞭一下自傢的寶貝:杭州蕭山陳傢埠古墓群、杭州市臨安區政府五代古建築遺址、杭州南高峰塔遺址、杭州勸業裡古遺址考古發掘、《杭州餘杭漢六朝墓》的整理與研究。

南高峰塔的復原研究基本完成

是不是很熟悉?有好幾個項目,錢報記者都做過詳細的報道。

比如臨安區政府的停車場裡發現的古代“大房子”,究竟是什麼?請戳這裡:(臨安市政府的“停車場”,千年遺存有瞭更多猜測)

當時,考古發掘留下幾個懸念,比如,發掘面積會擴大嗎?臨安區政府需要搬遷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征宇說,目前考慮到臨安區政府還在辦公,這塊方磚鋪地的大型建築基址目前已經回填保護。

另一個大懸念是,這座“大房子”究竟是什麼?

現場,那塊模印有“大唐”字樣的建築用磚,也展示瞭一下,因為它,這個“大房子”的年代,屬晚唐五代吳越國遺存已經沒有問題。但它究竟是衙門,還是衣錦軍,目前依然沒有定論。

臨安區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有石柱礎、陶脊獸和多種規格的方磚、長方磚、板瓦、筒瓦等,部分磚模印“大唐”、“官用”、“上”等文字。

王征宇說,目前,我們可以這樣認定它:發掘揭示的五代建築遺跡應屬吳越國在臨安境內的一處重要高規格建置,由於發掘面積有限,目前尚難以進一步明確其性質。

今年另一個老杭州都關註的考古發現,自然是南高峰塔瞭。

作為西湖十景“雙峰插雲”裡的一峰,很少有人知道南高峰上還有一座塔 南高峰塔的秘密 鏈接請戳這裡:(雙峰插雲,其實插雲的是塔!)

消失瞭數百年的南高峰塔露出瞭頭。今年1月到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高峰塔進行瞭考古發掘,它的塔基、塔院(榮國寺)建築基址等,被考古隊員發現瞭。800年前,它是杭州城的制高點。

目前,遺址也已回填保護。而當時,王征宇說,有可能會對塔的樣子進行復原。最新消息是,復原研究已經基本美國商標申請流程完成。杭州市考古所副研究員楊曦說,古代文獻中對塔的形制有記載,而現在考古發掘的實物材料也有瞭,所以兩者結合,做瞭一個初步的復原研究,復原瞭兩種情況,一種是可以上人的平座,另一種是不能上人的塔。

兩張復原研究圖,請大傢看看

南高峰復原方案

一根木頭水管,南宋杭州人的“自來水管”

說完瞭我們熟悉的,再說一個跟杭州人生活有關的。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李坤帶記者上瞭所裡美國商標分類後山,一個大水池裡,泡著幾根木頭。

這是南宋晚期杭州人的“自來水管”,木頭做的。目前正在做飽水保護。

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勸業裡進行瞭考古試掘,發現瞭這根長10米(發掘長度)的管道。用3.4厘米厚的四塊木板以鐵釘和粘結劑拼砌而成。

勸業裡這個地方,老杭州也是很熟悉的 利星北邊,美國商標檢索衣之傢附近,現在是停車場。

說到這根木頭管道,錢報記者印象很深,因為2015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大盤點裡,也有一根水管,當時是在紫城巷遺址中發現的,而且是首次發現南宋時期“以木為管”的引水管道,還有水井等設施。

所以,這是第二次發現木頭做的飲水管道瞭,隻不過,上次外面是圓的,這次外面是方的。“那時候的水管,不像現在是鐵的,或者pvc管,那時候人們生活用水是這種木管,引西湖水進來。”王征宇說。

老底子的杭州人是喝西湖水長大的。

南宋流行的民諺裡,有一句“西門水”,就是說從西門“引湖水註城中,以小舟散給坊市”。宋代城市中,有很多專門挑擔賣幹凈的飲用水為生的苦力,收入很低,而南宋城區人口密度很大,城市用水量很大,人們對優質水源的要求自然更高瞭。

臨安城的城市供水系統,包括地面的河道和地下引水設施等。錢塘江咸潮逼城,杭州城內地下水多苦咸,因為西湖水是淡水,所以唐大歷年間,李泌任杭州刺史,開鑿六井,引西湖淡水入城,供人們飲用,此後城區不斷向東擴展,並奠定瞭杭州(臨安)城區發展的格局。

王征宇說,到南宋時,已經不止六井瞭,西湖自湧金門向北,就有湧金池、鑷子井、李相國井等很多水口。所以,引西湖水入城的這些水井和木管,解決瞭南宋杭州人的用水問題。不過,這次發現的木頭水管,究竟對應的是哪個水口,還沒有搞清。經文獻和古地圖對照,推測可能和小方井(六眼井)有關。

但是,幾百年來,杭州人的飲水管道,一開始可不是木頭做的。《咸淳臨安志》裡提到,咸淳年間的下水道經常淤塞,需要重新疏浚,在疏浚之前,修過好幾次。它反復修葺和改良,又反復腐爛或淤塞,人們也在不斷實驗的過程中,看看哪種客戶體驗比較好。

所以呢,我們的水管先後經歷瞭以“竹”、“瓦筒”、“木”以及“石筒”為管的幾個階段。

哪個效果好?

“以木為管”出現在南宋晚期。我們發現,水管的內部填滿瞭細膩黑泥,專傢推測應該是淤塞而廢棄,這個發現為研究古代杭州城市飲水系統提供瞭重要材料。

“可能效果最好的是石筒管子,但是石頭管比木頭難做封閉,而木頭管子內徑比較小,缺點是很容易堵塞。”王征宇說。

南宋杭州人早就發現瞭這個問題。

錢報記者看到,管子上有個榫卯結構的接口。李坤說,這個接口上面有兩塊活動的小蓋板,可以打開,就是專門用來清淤的,這個小設計,就是當時杭州人的生活小發明。

接口處小蓋子可以打開

勸業裡試掘現場

兩座墓葬,隋唐杭州城垣的范圍提供實證

除瞭木頭水管,還有一個大驚喜。

勸業裡發現瞭兩座磚室墓葬,一座年代為唐代早期,另一座是六朝墓,西北據古錢塘門約300米,西距現在的西湖隻有大概200米,這是杭州臨安城范圍內首次發現唐及六朝時期墓葬。

年代確定瞭,位置也確定瞭,而城市裡面一般不會出現墓葬,所以,這兩組墓葬,等於是一個坐標,讓我們對隋唐杭州城垣的范圍有瞭新的認識。

“杭州”的這個名字,開始於隋朝,開皇九年(589年)設杭州,開皇十一年(591年)移州治於柳浦。唐代承襲隋朝舊制,五代先後興建夾城和羅城。

“隋唐時期,杭州城垣的范圍,文獻上隻記載瞭大致的范圍,很多地理名稱,現在根本找不到,我們沒法知道它具體在什麼地方。而墓葬一般隻在城外出現,所以現在這兩座墓葬的坐標,對隋朝杭州城垣的范圍,有瞭參考意義。”

李坤說,隋唐城的西城墻,一般我們寬泛地說,在西湖邊,但具體在什麼地方,不確定。而現在根據這兩座墓葬的方位,我們知道瞭,隋杭州城垣的西城墻應該在它的東面,這也彌補瞭史書考證的不足。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i044qe06 的頭像
    esi044qe06

    夢夢的購買清單

    esi044qe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